首页 资讯 正文

陀螺旋转 传承不息

体育正文 149 0

陀螺旋转 传承不息

陀螺旋转 传承不息

  清晨,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薄雾(bówù)未散,山脚下的非遗陀螺展馆却已热闹起来。阵阵低沉有力(yǒulì)的“咚咚”声回荡在山谷间,只见(zhījiàn)多枚陀螺飞速旋转,地面上、陀螺架上、手掌心、额头(étóu)上……引得围观人群阵阵喝彩。

  一身白裤瑶族(yáozú)服饰的何光斌将地上旋转的陀螺放在(fàngzài)掌心,陀螺仍转得很稳(wěn)。“打陀螺是门技术活,力要稳,眼要准,陀螺才听你的话。”他说。

  45岁的何光斌是白裤瑶打陀螺的代表性传承人。他从小就在这种“咚咚”声中(shēngzhōng)长大,是村里有名的陀螺好手。“小时候打陀螺谁(shuí)也不服输,谁的陀螺转得越久(yuèjiǔ),谁就越厉害(lìhài)。”何光斌笑着回忆童年趣事。

  打(dǎ)陀螺在当地已有数百年历史,是节庆时不可或缺的(de)传统体育项目,受到群众喜爱。打陀螺不仅比力气(lìqì),更比技巧——谁的鞭法稳,谁的陀螺制得精,谁就能赢得满场喝彩。

  传统白裤瑶陀螺以优质木材手工雕刻而成(érchéng),形如倒置水瓢,底部尖锐(jiānruì),腹部浑圆,单枚重量可(kě)达两三斤。配套鞭绳以野藤或麻绳编织而成,柔韧中蕴含力量。挥动鞭绳时,“嗖”的破空声骤然响起,仿佛将空气劈开。陀螺竞技分为两种形式:其一是旋转持久赛,以陀螺持续转动时长决出胜负;其二是对打赛,攻防(gōngfáng)交错击打(jīdǎ),直至一方陀螺倒地停转(tíngzhuǎn)。每当鞭梢精准击中目标,清脆的“啪(pā)”声便与围观者的喝彩声交织。

  然而,这项(zhèxiàng)技艺也曾一度陷入沉寂。“以前人们打陀螺的声音能传出几里地,后来会打的人越来越少(yuèláiyuèshǎo)。”何光斌说,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,村里曾经热闹的陀螺场慢慢冷清了(le),只剩下他一人守着。

  为了(le)不让祖辈留下的技艺失传,何光斌创新形式,开发出一套在指尖、手心、手背、额头、头顶等身体部位转动的杂技型玩法。他还拿出积蓄、拉(lā)来赞助,经营陀螺加工厂、建起(jiànqǐ)非遗展馆,张罗比赛(bǐsài)和(hé)表演。“现在村里有十几个孩子会打陀螺,有的还在全国比赛中得奖了!”何光斌欣慰地说。

  2014年起(qǐ),白裤瑶打陀螺(tuóluó)被列入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借助“民族传统体育+乡村旅游”新模式,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,感受这项传统运动的魅力。何光斌也成了网红教(jiào)练,接待游客、拍视频、教学生。“很多人(rén)只要一上手,就(jiù)(jiù)被吸引住了。只要他们诚心想学,我都愿意教,每带出一个徒弟,就多一份传承的希望。”何光斌说。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5月30日 11 版(bǎn))

陀螺旋转 传承不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